一、苏联在二战期间只有转盘轻机枪?
二战期间苏联可不是只有“大盘枪”(DP)一种轻机枪,而是有三四型之多,就机枪火力而言形成:班、连、营所属轻重机划分,火力打击是有层次的,要比德军和英军细致的多。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老百姓所说的“大盘枪”)在二战期间属苏军班排级支援火力,通常情况下一个班配置一挺,是班火力的核心!“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特点是和苏联所有枪械一样设计简单,它只有65个零部件,非常便于大规模生产和大量装备…到了苏德战争中后期为了加强火力一个班配置提高到了2~3挺,在加上人手里的冲锋枪,坐在坦克上面推进到敌人前沿下车后就是一阵密集的乱枪扫射,接着就是在“乌拉”呐喊声中冲上敌人阵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弹盘为47发装填量,使用7.62×54R大威力子弹与“莫辛纳甘”步枪通用,机枪射程800米,由于机枪枪管长加上大威力子弹,“大盘枪”的精度还算不错的。“马克西姆”M1910水冷重机枪,就是“帝俄版的马克沁”,图片上这挺M1910机枪应该是苏联在“苏芬战争”后制造的,注意水冷套筒上面那个大注水口盖,早年间的M1905和M1910可没有这样大,“苏芬战争”期间由于天寒地冻水结冰,苏军的M1910经常由于水箱里没水不能进行持续性的火力支援…但缴获芬兰军队的马克沁重机枪后发现,芬兰人将水箱注水口扩大,战场上可以抓几把雪甚至冰块放进去,机枪射击一会的功夫雪就变成水了…苏联人也仿效了这种行为。这挺M1910是早期型号,水箱注水口太小。
M1910重机枪伴参加整场的“苏德战争”,大部分苏联/俄罗斯二战题材的电影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M1910机枪实际上是很笨重的,枪身加上轮架重量超过了50公斤,然而有轮架一个人就可以拖行它,骡马也可以,反而要比三脚架机动灵活的多!M1910有四联高射机枪型,每一挺备弹150~200发7.62×54R子弹,四联装限制的提高了火力密度,打击500米低空飞行的飞机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至少干扰了敌机低空扫射的攻击航线。
M1910机枪对苏/俄军对轻武器的提高还是深远的,由于它和马克沁一样的第一代全自动武器,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它的原理才能提高出更多型号的自动武器,它和M1905机枪起到了自动武器设计基础的影响。郭留诺夫重机枪(SG43)7.62毫米重机枪,由于M1910有沉重的水冷外套,还需要有一套“家伙什”伺候它,使用变得复杂化,为了更加利于战场机动,苏军研制出来不带水冷套的SG43重机枪取代M1910,它的枪身重不到14公斤明显轻于M1910,枪的结构也简单不少更适合战场维护,“郭留诺夫重机枪”是二战期间比较著名的装备,它在苏联机枪提高史上的地位很高 ,更进一步的完善和丰盛了苏联机枪的学说,起到了承前启下的影响。电影《上甘岭》剧照,“郭留诺夫”也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与美军“勃朗宁”M1919机枪的对抗当中不落下风,根据既使用过M1919又使用过“郭留诺夫”的部队拓展资料,后者的轮式枪架虽然有些沉重,然而在射击稳定性和600米外打击精度上要略好于后者…由于在在两场全球级战争中表现良好,我军也仿制了“郭留诺夫”在1953年定型,命名为53式重机枪。著名的“德仕卡”38(DSHK–38)型12.7毫米重机枪,是全球枪坛的常青树!到现在仍然活跃在地区热点战场。
DSHK–38重机枪是二战期间唯二的正真意义上的重机枪!射程和威力远远过于7.62/7.92这样的中口径所谓重机枪,在“苏德战争”中缕缕压制德军的MG–34/42通用机枪,而且它被当做高射机枪时也使德军飞机不太敢低于800米高空进行俯冲投弹和扫射,作为轻武器它当时是一种更让人畏惧的装备!DSHK–38重机枪使用12.7×108毫米子弹,全弹长146.8毫米,钢壳弹重量131克、弹头重48.28克,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人只有挨上一发就会被打成两截,12.7毫米重机枪在战场上对汽车、半履带车一类的机动工具威胁也是甚大的!400米被可以轻易的击穿并且杀伤乘车的人员。列宁格勒保卫战中DSHK–38通常被当成高射机枪使用,由于弹道平直、子弹威力巨大,多次击落德军低空飞行的战斗机,再配合其它高速炮大大的减轻了德军的空中威胁!鉴于该枪的巨大威力,德军没有任何一种枪与之对抗,德军只能使用KWK38型20毫米炮(《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门扫射美军的家伙)压制“德仕卡38”。“德仕卡38/46”同样也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部署在前沿阵地和运输沿线,在与美军的飞机作战当中也多次击落过美机,较为有效的保护了后勤交通线的安全。
由于“德仕卡38/46”的卓越性能,我国也对它进行了仿制,在1954年仿制成功,命名为:54式12.7毫米重机枪,该枪仿制成功之后迅速的装备到了我国装甲兵、中小型舰艇上…并且它还是营级分队主要火力支援武器,54式重机枪距今已经60多年了,仍然没有全面退役的迹象,它现在甚至装备到了我军新一代726A型气垫登陆艇上…这说明了它枪坛“常青树”地位的稳固。
二战期间苏军的轻重机枪型号较多,可能是主要参战国当中机枪火力密度最高的,甚至超过了注重火力强度美军!更主要的是这些型号的机枪都算是“一代名枪”都是大师之作!虽说二战结束不长时刻它们被更好的机枪所替代,然而苏联将它们大量援助到了国外,成为第三全球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独立的有效武器。
二、二战芬兰总统?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1867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于芬兰(当时还属于沙俄)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长大后的曼纳海姆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最终被选拔进了圣彼得堡的骑士近卫团。
1904年,曼纳海姆由于作战勇壮而被派往中国,出任入侵中国的俄军第52龙骑兵团中校,随后又参加了日俄战争中的奉天战役(今沈阳),并因表现勇壮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1906年3月,俄军总参谋部命令曼纳海姆混进一个考古队,潜入中国进行间谍活动。清末民初,很多外国人都打着考古的幌子,在中国进行盗挖古墓和搜集情报,例如著名的黑水城,就是被一个俄国摸金校尉盗挖的,而曼纳海姆就是其中其中一个。
在此后的两年之中,曼纳海姆的足迹踏遍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行程1.4万多公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搜集了大量的重要情报。
第一次全球大战爆发之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贯仇视革命的曼纳海姆便辞职回到了芬兰。1918年1月,刚刚独立的芬兰议会邀请精通军事的曼纳海姆,出任了芬兰军队的总司令,由于当时的德国支持芬兰独立,因此芬兰人就打算追随德国。
但曼纳海姆却认为战争胜负未定,如果此时追随德国,那么德国万一战败了,刚刚独立的芬兰一必将遭到覆亡的命运,因此他竭力反对,甚至是辞去了总司令之职。果然,不久德国就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之中战败,芬兰人也最终折服于曼纳海姆的高瞻远瞩,推举他为芬兰的摄政官。
曼纳海姆上台后立即恢复了与协约国的盟友关系,最终使芬兰得到了协约国的承认,避免刚刚独立的芬兰惨遭肢解的厄运,而这个决定也使他在芬兰青史留名。同时,曼纳海姆还担任了芬兰的防务委员会主席,掌握了芬兰军队的指挥权,期间他一直致力于防御苏军,并在芬苏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著名的&34;曼纳海姆防线&34;。
应该说,曼纳海姆并不是在做无用功,由于1939年11月,芬兰就与苏联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34;冬季战争&34;,而&34;曼纳海姆防线&34;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影响。
&34;冬季战争&34;是以50万苏联大军,1500辆坦克、1500架飞机入侵芬兰开始的,而72岁的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手里的军队不足20万,没有坦克,飞机只有100架。
三、二战芬兰全称?
芬兰共和国。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其中一个,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总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芬兰人迁入后,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四、国军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是二战期间最杰出的吗?
不是客观的说,捷克式只是中游水准论精度比不过芬兰的M26和德国的歪把子,论火力的持续性,不如毛子的DP,论制作容易程度,不如丹麦的老货,麦格森就连英国的布朗(授权生产的ZB30)在技术上也比ZB26强半代至于德国的MG42的轻机枪情形,更是甩捷克式几十条马路但客观的说,捷克式是最符合中国战场战术和生产要求的从重量上说,比DP亲,便于伴随前进,从故障率角度,适合野战条件下的粗暴对待,而且可以轻松换枪管,这点就强于DP、BAR,故障率则低于卡壳大王M36和大正11,精度强国麦格森在生产上,DP和BAR都要求使用合金钢,至于MG42的冲压工艺,中国只能跪拜了因此说,捷克式是当时最符合中国战场战术和生产要求的均衡之作
五、二战最廉价的轻机枪有哪些?
意大利陆军的制式轻机枪布雷达M1930型
布雷达M1930型轻机枪是一种设计特别失败的武器,射速低、精度差、后坐力大、可靠性低劣,对使用环境和操作熟练度都要求苛刻,也不利于大量生产。然而,这款拙劣的武器依然装备了十多年,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由于意大利军队特别缺乏自动火器,M1930型是步兵分队唯一可以选择的班组支援武器而且价格低廉。
六、二战芬兰人口?
二战时期的芬兰人口大约有600多万人。
七、二战芬兰陷落时刻?
二战期间,苏联曾于1939年12日进攻芬兰,惨胜后迫使芬兰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芬兰加入轴心国,参与了巴巴罗刹规划进攻苏联,收复失地,1944年随着盟军的反攻,尤其是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芬兰迫于盟国压力,又倒向盟军,甚至与德军发生了一次战斗,因此芬兰二战期间沒有陷落。
八、二战前芬兰面积?
芬兰是在1917年末获得独立地位的,在此之前其是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刚刚独立的芬兰除继承了原芬兰大公国的全部领土之外,还获得了北冰洋沿岸的佩萨莫等地区,国土总面积达到了38万多平方公里。
1940年的和平协定对芬兰来说是苛刻的,苏联获得了包括维堡城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北冰洋沿岸的雷巴契半岛。以上地区共4.2万平方公里,占芬兰战前国土的11%。除此之外,苏联还以三十年期限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苏芬战争后的新国界,使芬兰失去了可以阻止敌寇入侵的全部要地,而汉科海军基地更像是一把指向芬兰心脏的利刃,毕竟其距离赫尔辛基只有一百多公里
九、二战芬兰著名将领?
芬兰元帅曼纳海姆。
曼纳海姆元帅是芬兰历史上军衔最高的人,曾担任芬兰摄政王(1918至1919年)与第6任总统(1944至1946年)。
曼纳海姆最大的功绩是在1939年的冬季战争中击败了强大的苏联红军的入侵,从而保证了芬兰的独立。
芬兰在二战中的角色比较复杂,1939-1940年苏联曾入侵芬兰,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跟着对苏联发动了有限度的复仇战争,德军也得以借道芬兰,但德国出现颓势之后,芬兰又很明智地退出了战争,二战后在美英的斡旋下,芬兰避免了跟波罗的海三国同样的命运。
从曼纳海姆同希特勒的关系就可以看出芬兰在二战中的行事方式。
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75岁大寿这天。希特勒放下繁忙的战事,特地跑到芬兰为其祝寿,但尴尬的是希特勒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竟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另外芬兰从俄罗斯帝国独立出来前,曼纳海姆曾作为沙俄军官到达过中国东北等地
十、二战中的芬兰女人电影?
助产士。
《助产士》是由安提·乔金恩执导,克里斯塔·科索恩、劳瑞·提卡宁领衔主演的战争爱情片,于2015年6月13日在中国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
该片讲述了1944年的芬兰,第二次全球大战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芬兰和德国的矛盾依旧常常引发激烈的战争。单纯善良的女孩海伦娜是一名助产士,一次偶然中,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军官乔纳斯,海伦娜被乔纳斯迷人的气质深深的吸引,跟随着他来到了战俘营职业。
虽然海伦娜和乔纳斯都狂热的爱慕着彼此,但战争带来的伤害和动荡的局势却让这对恋人不得不面对分道扬镳的结局,临别时,两人约定在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小屋里再见,然而当战争真正结束之后,他们都彻底的失去了同对方的联系。可是,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纵然前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海伦娜和乔纳斯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彼此的希望。